专访 Interview

中国投资者无法接手的烫手山芋–以色列黑科技

近八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投资者,跨越6个时区,到达“创新的国度”–以色列,寻找投资标的,或是寻找合作伙伴。然而,很多中国资本采取“野蛮”进入以色列,而“野蛮”的结果,则是合作的脆弱。

以色列违背自然规律的蔬果出口,俯瞰全球的人均股权投资比例,无可匹敌的人均书籍阅读数,对创投圈里的人来说早不是新鲜事。不同于以IPO为终极目标的中国创业者,他们更愿意等待一个合适的买主,获得资金后,再战江湖。

这吸引了苹果丶Facebook丶英特尔丶微软等一众国际巨擘的大举入境。而困顿于升级转型的中国企业,在技术积累上的明显短板,促使他们也纷纷踏上这片犹太人的土壤。“投资标的”标签,将以色列大面积的沙漠染成了绿洲。

而与往年不同的是,随着美国对外国并购新兴科技公司的审查加严,中国投资者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权柄下,不得不把更多注意力转向以色列。

你得扔掉最肥的大单子

美国和以色列两块投资标的,中国投资者对两者兴趣的此消彼长早有预兆,2016年中国对以色列投资增加十几倍,达到创纪录的165亿美元,热钱集中砸向了互联网丶网络安全和医疗器械企业。

而医疗项目,正是笔者想要带着中国投资者安全打入的赛道。

在拜访了一个又一个以色列创业公司后,笔者和身居“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总裁”要职的吴海涛二人有一个明显的共识,大量中企对以色列单纯的资本介入,实际上很多并没有良好的可持续性。

我认为,最好的项目不一定就是最适应我们的。以农业举例,以色列的设施农业,拿过来之后成本会非常高,不适合我们现在国内去做,国内市场农业投入上没有那么大的利润,你让它投入那么多,反而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以色列八年的吴海涛也表示,一下子把世界上最前沿的药品接过来,国内恐怕是消化不了的,这需要市场内部的调节。

我认为,目前这个情况,国内投资者更应该从某一个点丶某一个单独的小项目来展开合作。在我的计划里,首先切掉了看起来最肥,但也最不可靠的“大单子”。

带领中国投资者切入以色列

我认为,如果要找中国最了解以色列的人,其中有一个人是吴海涛,另一个人是中国驻以色列大使。

在以色列浸泡了八年的吴海涛,这样转述以色列一些医疗创业者的态度:以色列人不会仅仅通过你的厂房和机器设备就认可你,它看中的是你在国内市场里面的份额,它会选定最合适的人合作。

他们的这种自信源于以色列几十年来在医疗产业的狂飙突进。

当地政府很早就意识到生物技术和制药产业对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作用,从上世纪90年代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这也促成了以色列目前尖端的医疗科技水平。

我认为,在医疗产业做系统化的大规模投资并购,目前国情还不太合适。而更应该从小着手。

掀起下一个时代的产业浪潮

2017年5月18日,深圳湾科创联合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共同发起国内企业家赴以色列考察,目标将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领域。深圳湾科创将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YISSUM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与耶路撒冷投资基金共建母基金,直接投资其转化项目,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

按照我的设计,我们带投资人到以色列的投资背后,是深圳湾科创给国内一些区域的政府提供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从产业规划上最终达到政府的要求。

这里面系统化的比较多,政府的职能就是管理,但在资本市场没办法直接运作,专业的资本团队就在深科创这个平台上给当地去做资本的运作,包括孵化,引进技术。

难以否认的是,以色列现在具有优势的产业是中国未来五到十年,甚至二十年必须要尝试或改变的产业。深圳湾科创正在做的,就是着手让这些产业变革尽快落地。

欲了解更多, 请参阅 《创投时代》(VCNews)
电子报 www.vc-news.com.cn